1950年深秋,东京盟军总部烟雾缭绕,麦克阿瑟将军叼着玉米芯烟斗,在地图上勾划出一条“核隔离带”。这位五星上将的大胆设想,要实现得话得需要26颗原子弹。
远在华盛顿,杜鲁门面对记者们,豪爽地说出了那句流传已久的“所有武器都在考虑之列”。白宫办公室的烟灰缸里满是雪茄烟头,军方将领们不停地进进出出,手中拿着作战地图,简直就像是在拍好莱坞的战争片。
这场核讹诈的戏码,其实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的三个月就已经悄然开始了。
01
1950年7月30日,10架B-29轰炸机搭载着空核弹壳飞到了关岛,《纽约时报》头条写着“总统的核警告”,可惜中国根本没有在意。
当志愿军的军靴踩上朝鲜的土地时,麦克阿瑟的作战参谋们正忙着用红笔圈出鸭绿江大桥——他们打算用原子弹来切断中朝的补给线,却没想到对面的坑道工事早就挖得比重庆火锅的九宫格还要错综复杂。
说到威慑,苏联这个核邻居可真是个超大的王牌。
1949年8月29日,西伯利亚的核爆炸一闪而过,让白宫的工作人员至今难忘,那一刻总统手一抖,咖啡杯就摔了个粉碎。
当麦克阿瑟放言要使用核武器时,五角大楼正忙着估算苏联可能对欧洲投放的核弹数量——结果显示,伦敦有可能面临变成下一个庞贝的危险。
在广岛和长崎经历过的美国人,看到《生活》杂志上关于核辐射的照片时,都会感觉恶心。
俄亥俄州的一位主妇在给白宫寄去的泡菜罐上写了“请总统尝尝辐射食物”,与此同时,盖洛普的民调显示,有62%的人反对在朝鲜使用核武器。在国会山,参议员塔夫脱直指军方,情绪激动地表达不满。
这些压力迫使杜鲁门意识到,原子弹虽然能摧毁山峰,却无法换来选票。
02
技术上的难题也是不容小觑,那时候MK-4型原子弹贵得就像家里的传家宝。而且B-29轰炸机从关岛起飞,要飞13个小时呢,这时间可够中朝军队把重型装备藏进地下长城了。
1951年哈德逊港核战演习时,飞行员们发现,在朝鲜山区寻找目标可比在拉斯维加斯找贞节牌坊还要困难。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战略空军司令部的报告显示,投弹的精度误差竟然有3公里,这在那种多山的地方简直就是瞎扔啊。
毛泽东那句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的战略智慧,在坑道网的面前得到了真实的验证。
志愿军在入朝之前就开始了防核训练,每位战士都明白如果遭遇核爆,得立马跳进交通壕。当美军的侦察机拍摄到长达200公里的地下工事时,太平洋舰队的司令差点把那张照片甩到麦克阿瑟的脸上。
用铁锹修建起来的防线,简直就是一道最结实的“反核屏障”。
麦克阿瑟被解职时的场景,真是冷战史上最具戏剧性的黑色幽默。
1951年4月11日清晨,白宫新闻秘书冲进将军的公馆时,这位“远东之王”正悠闲地泡在浴缸里,边洗澡边看《芝加哥论坛报》——报纸头条大大咧咧地写着他被解职的消息。
历史学家们开玩笑说:这可是美国历史上最贵的洗澡费,足足值26颗原子弹呢。
板门店的谈判桌上那一笔,给这场核闹剧送上了绝妙的句号,仓库里的MK-4核弹头没被动用,反而成了博物馆里的展示品。而那些B-29的飞行员们也转行成了《时代》周刊的封面摄影师。倒是1964年罗布泊那一声巨响,真正改变了核博弈的游戏规则。
这三年间的核威慑博弈,再次印证了冷战时期的经典战略格言:核武器的最强威力始终待在发射架上。
03
冷战以来的国际关系史,实质上是一段核威慑和战略对抗的平衡艺术之旅。
1950年,在朝鲜战场上,核威胁的闹剧堪称经典。美军本打算使用原子弹,结果却没敢扔出一枚,这暴露出核威慑的短板:山地的地形导致冲击波减弱,加上志愿军的坑道网络遍布,再加上他们灵活机动的战法,把核威胁彻底化为乌有。
在1973年的中东危机中,这种战略智慧再度显现。当以色列被阿拉伯联军围攻时,他们准备启动核战备,但由于美苏之间的实时卫星监控和热线沟通机制,最终还是选择了常规手段来应对危机。
科学研究表明,核武器的破坏半径与其当量之间存在立方根的关系。比如说,2万吨当量的核弹在朝鲜的山区,其有效毁伤范围不到平原地区的三分之一。
如今的核威慑,越来越依赖技术上的精准性。朝鲜的火星炮-11甲导弹,圆概率误差已经缩小到100米以内,这种“手术刀式”的核打击能力,对战略平衡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不过,核扩散的危险也随之上升。目前全球大约1.4万枚核弹头,总当量达到450亿吨TNT,足够把地表文明摧毁20遍。
核威慑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确保相互摧毁”的机制。不过,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在13天的角逐中就证明了一个道理:当双方的核反击反应时间缩短到30分钟内,误判的风险呈指数级上升。
现代卫星预警系统虽然可以把决策的缓冲时间延长到15到30分钟,可是,分权化指挥的方式又带来了新的隐患。
正如费曼所说,核平衡就像两个拿着火柴的人对着彼此,安全的存在全靠他们都相信对方不会点火的那一刻。
